了解勒庞,扩大认知面
王小酱 Lv3

image

【相关新闻】西安集中宣判“9·15”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案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这本书,在中国享有极广的盛誉。很多读者对这本书有兴趣,是想像君主一般了解群体心理学,并用适当方式借助乌合之众的心理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很长时间里,它在很多人的心里,它是应该与《君主论》、《厚黑学》等成功学著作摆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也未能免俗。但好在还信奉读书当知人论事的那一套原则,读这本书之余还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学术旨趣,以及本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据林建刚介绍(林建刚:勒庞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勒庞思想在1903年左右就被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就有多个译本在中国流传。大抵当时中国革命活动盛行,思想家和革命家都觉得有必要了解群众心理。梁启超、梁漱溟、鲁迅等人在其著作里都提及勒庞的著作及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勒庞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低潮,因为他被目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加之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中受到冲击,其独立思考能力受到了抑制。1979~2009年这一段时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与国外交流增多,勒庞的思想传播在中国逐渐回潮。2000年后,勒庞的著作被多次重译出版。作者认为跟近二十年来各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笔者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4G网络的到来,微博在2010年左右成为了群体性事件集中爆发的平台。手机、电脑屏幕前的读者,可能随时进入乌合之众的心理状态,降智、易怒、施诸暴力(以语言暴力为主)、为所谓的意见领袖所操纵。因此,为避免沦为乌合之众,首先应了解群众心理学,然后才能多少保持一点冷静和独力思考能力。

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什么

image

思维导图来自网络分享

当今网络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读书评论专好谈批评,似乎批评得越厉害就越显得自己高明。这是一种傲慢病,得治!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了解一点群众心理学,多少能在群体性事件中减少沦为棋子的可能性,比如能了解微博热点事件、广告语、意见领袖是如何制造话题并影响大众的;可能了解歌迷粉丝是如何陷入癫狂状态,而忽略自己真实人生的。作为领导人、管理者,则了解些群众心理学,有利于降低沟通成本,扩大沟通的影响力,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个人认为,苹果公司的设计、产品品质,和乔布斯的个人魅力,是部分消费者迷恋苹果产品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历史学爱好者,能从本书得到若干启示:1、作者基于历史事件和自身亲历,提出一整套逻辑自洽的群众心理学;2、作者以心理学来诠释法国大革命的非理智行为,为历史解释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视角,为理解复杂历史事件提供了另一个可能性;3、历史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作品,多数是外国学者的作品,如孔飞力的《叫魂》,史景迁的《王氏之死》,他们通过对个别或群体性底层人物的叙述分析,揭示某个特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面貌。这种写作,既保留了学术著作的严肃性,又多了故事性,增加了作品的传播度。

关于这本书的批评

这本书的批评,和它获得的赞誉一样多。据网友介绍,这本在国外的传播相对较低,似乎已经蒙上灰尘。原因大概有几个方面:1、政治不正确。作者在书中批评女人和儿童缺乏理性,更天然地接近于乌合之众。另外,作者将陪审团、议会、选民都列入乌合之众的范围内,在当今民主国家很容易因犯众怒而被冷落;2、学术研究不严谨。作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的体察和亲身经历的观察,叙述大于分析,经验而没有实验,这与后来日益科学化了的心理学研究路径不一致。3、阶级立场。作者被目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群众性运动、革命流露出敌视和恐惧的情绪。书中对法国大革命中群体性的非理智行为及重大历史事件中群众前后态度变化的描绘充满了鄙夷、恐惧之感,令部分读者感觉不舒服,进而质疑其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