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观影札记
《焦裕禄》电影,拍摄于1990年,据说当年非常火爆,直到今天都是非常典型的电影。焦裕禄(1922-1964),山东农村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后参加革命,主要是经济建设工作,1946年入党。1962年派往兰考,任县委第二书记。上任1年多,主要治理风沙和盐碱地。由于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导致肝病不断加重。住院治病不久病逝,享年42岁。
以下是一些零碎的笔记
1、电影里有很多含有历史事件的情节。
- 领导干部的特供本。凭着特供本,县级干部可以领到鸡蛋、面、油什么的。
- 农民偷红薯被抓,被批判。偷红薯,只是因为家里揭不开锅。
- 逃荒。有一幕,火车挤满了逃荒的民众;这些逃荒的民众是因为长期的土地贫瘠、自然灾害,以及错误政策所致。国家分拨救济物资,却没有及时分拨下去。另一幕,是焦裕禄去县委大院报道时,被一群乞丐围着。可见当地的灾荒已经持续很久了。
- 统购统销政策。焦裕禄目睹基层干部营养不足导致死亡的问题,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去另一地买粮,结果被人举报了。
2、兰考的特殊性
兰考在开封以东,北部毗邻黄河,所以饱受风沙、盐碱、和黄河泛滥的问题。焦裕禄在这里就是治沙和治理盐碱地。电影里感人的片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1、他是群众的希望。焦裕禄不辞辛苦,身处第一线,访灾民、治洪涝,探讨治沙经验;
2、他是干部的表率。焦裕禄与同级干部的斗争,干部工作是让党满意,还是让老百姓满意?焦裕禄说,这是一回事。让老百姓满意,那就是让党满意。
3、他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人。对家人严格约束,忍痛工作。这三个部分,让焦裕禄成为了宗教圣徒般的人物。
西方文化里,是让宗教人物具有人性;而中国的文化,却是让世俗人物具有宗教的神性。因为我们压根就没有宗教人物。两位一体。
3、如何评价焦裕禄
豆瓣评价,是网友自发的,基本是内心独白。一些评论,认为焦裕禄并不值得提倡。他舍小家为大家,是对家人的不负责;几乎24小时都工作在第一线,没有给自己和家人时间,是对自己不负责。
这些同学,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责任与“不忍”之心。责任是外在的,但“不忍”之心是内在的,如果一个人时刻受着“不忍”之心煎熬,那么他很难不把外在的责任化作工作的动力。我们平常所讲,医生应该救死扶伤,绝不说在下班后例外;一个人是好人,绝不说在独处时除外。当我们说一些职业或人值得格外尊重时,就是说有些职业或人,将内心的“不忍”之心外化至超越世俗的责任之外。
- 本文标题:《焦裕禄》观影札记
- 创建时间:2023-07-25 23:13:55
- 本文链接:2023/07/25/《焦裕禄》观影札记/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