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札记 1
2007年,《大明王朝 1566》电视剧湖南电视台横空出世,却因收视录惨淡早早被下架。2017 年,在优酷平台上线,一上线就收获了无数好评。豆瓣影评,打到了 9.8 分。要知道 2022 年,孔笙导演的《人世间》广受好评,也就只有 8.4 分。如今,在 B 站有很多 UP 主做讲解视评,赢得了无数点赞、互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了电视剧跟着看了几集,结果就停不下来了。现在,不仅电视剧看完了;同名书也看完了。微信读书中,一边读一边标注加评论,与网友互动得不亦乐乎。那么这部剧为什么能那么红呢?
故事梗概
楔子一开始就定了这部剧的调子:嘉靖三十九年,南有倭寇为患,北有鞑鞑袭扰边疆,各省灾报不断,朝廷清流与严嵩之流势同水火。钦天监周云逸坚持天灾由人祸而致,即内廷开支无度,朝廷上下贪墨。这样的说法,严嵩之流认为是清流对自己的发难,嘉靖帝认为是对自己统治的抨击,司礼监作为皇帝的代理人自然也认为是对内廷的不满,于是周云逸在午门被廷杖至死。
前半部分是清流与严党的派系斗争,核心是浙江的“改稻为桑”,政策推动者是严世藩为代表的严党,参与者是杨金水为代表的司礼监,政策的掣肘者是裕王为首的清流,在中央是徐阶、高拱、张居正,在地方是谭纶、王用汲和如雷贯耳的海瑞海刚峰。后半部分是清流内部分权力纷争,以及乾上与乾下的对决。
我估计明粉们都知道《万历十五年》,我觉《大明王朝1566》可看作是《万历十五年》这种学术著作的艺术化加工。剧中人物设定多有虚构,但依然留给观众厚重的历史感。这种厚重的历史感,离不开刘和平作者的文学创作,也离不开导演和演员们的潜心创作。

改稻为桑的立题与破题
为什么要改稻为桑 ? 楔子所说内廷开支无度,朝廷上下贪墨。内廷开支无度,没人敢动;朝廷上下贪墨,无力改变;还有北边要对付鞑鞑的侵扰,南边有倭寇为患,军费开支浩大也不可避免。既然节流无法做到,只能从开源处着手。严党提出,将浙江一半农田改为桑田,将织好的丝绸卖给西洋以增加财政收入。嘉靖帝欣然应允,浙江官场向来都是严党之流,借着推行国策中饱私囊,因此非常积极地执行。清流在政策制定时没占到便宜,便决定在政策执行时使绊子。
解题人是浙江官场。解题方案有两套:第一套是由军队踏苗强行改稻为桑,第二套是决堤淹田,由富商兼并田地再行改稻为桑。政策的具体制定者是代表严党的浙江省府胡宗宪,郑泌昌,何茂才,还有代表宫里的织造局杨金水;政策的执行人是杭州知府马宁远、淳安和建德知县三人。破题人是裕王派系的谭纶,新任浙江巡抚赵贞吉,新任杭州知府高瀚文,新任淳安、建德知县海瑞和王用汲。
改稻为桑表面上是财政问题,实际上皇权与百官的斗争、清流和严党的斗争、法理和贪欲的斗争。因此,改稻为桑的政策,注定失败。人物的复杂性,在此过程中呈现。
胡宗宪虽然身为严党,但他的底线是上不误国,下不误民,中间要对得起恩师严嵩。因此,胡宗宪叫停了第一套方案;面对第二条方案的既成事实,胡宗宪暗中指点高瀚文,派兵援助海瑞;另一方面,又百般维护恩师,拒绝了嘉靖帝的分化拉拢。“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是胡宗宪自己说的。他明知自己有一天会随着严党倒台而倒台,但仍坚持剿灭倭寇,维护百姓的利益。“事可从权,又可从经”是王用汲说的。胡宗宪谋局上从经,为事上从权,因此浙江官场无人能敌,朝廷里嘉靖帝感叹胡宗宪是哪路神仙,他们都上胡宗宪的道。胡宗宪能谋国,但不能谋身。悲情英雄,最让人喟叹。
浙商沈一石,是改稻为桑的执行者、牺牲者。沈一石原本是衙门的胥吏,靠着织造局的关系成为了浙江最大的丝绸商。心爱的女人,送给太监杨金水当对食。家里的人参,杭州知府可以当着众人面伸手来要。多年累积的财富,要供着浙江各级官府;多产的丝绸,往往寄往内廷且不走明账。改稻为桑,赈灾买田的钱要从自己手上出。心里厌恶渐江官场的粗鄙,却不得不与之周璇。拼着命顾了皇帝的面子,却无法逃脱“不掠之于民,便掠之于商”的悲剧。装不带补子的官服,带着妓女与海瑞大人交谈,自贱中带着不甘。将织造局的暗帐,念给高瀚文听;将芸娘托给杨金水,送张真人血经给芸娘。严党倒台,有情人终成眷属,沈一石功不可没。

乾上与乾下的对决
《大明王朝 1566》有两个人,一出场就自带 BGM 主角光环。一位是二十年不上朝,一意玄修的嘉靖皇帝;一位是举人出身,把《大明律》当战斗工具的海瑞。嘉靖帝,曾给自己算一卦:乾上乾下的乾卦。他为乾上,自然海瑞就是乾下。
剧中,嘉靖帝有着复杂的人性表现。作为皇帝,他要扮演为君的角色。为君的角色,不好扮演。一方面要通过修玄练道服丹,给人一种君权神授的神圣感,但同时也要因为天不下雪下罪已诏,并斋戒祈雪。另二方面,要通过无孔不入的情报网,探知百官和太子府中的一举一动。另三方面,要在清流,严党之间玩好平衡。认为悍臣满朝,又多庸碌之辈,自己只能乾纲独断,为上下不交的乾上。作为父亲,他还有为父的角色要扮演。父的角色,也不好扮演。多年来,名下只有裕王一个子嗣且多病。为了修道,多年来与儿子关系淡泊。既要担心儿子太强大,影响自己的皇权;又要担心儿子太过于懦弱,担不起江山社稷。由于没有第二个继承人可选择,所以对裕王媳妇两头瞒的行为也得认了;对着临终前只知道问傻问题的儿子,也得篼着。

相比之下,海瑞就相对简单多。海瑞举人出身,四十多岁上有老娘,下无男嗣(后来女儿也死了,妻子也死了),号刚峰。初到浙江,就敢直杠巡抚郑泌昌、掌管刑名的何茂才,硬怼前来赈粮的沈一石,审案中逼疯旁听案子的杨金水。两道审郑、何的公文在朝廷掀起了浪朝,乱了司礼监吕芳的方寸,逼得嘉靖帝暂时按下了权力中枢运作的暂停键。严党倒台后,初入京就以“定人心,靖浮言”为名,在六必居小试身手,与皇帝对着干。后来更是直接上书嘉靖帝,“天下不直陛下久矣”的骂人话,令嘉靖帝在杀与不杀中反复纠结。嘉靖帝最后究竟是死于丹药,还是被海瑞活活气死,电视剧留给了读者开放式的迷题。海瑞可敬之处,在于他不仅有为民代言的初心和勇气,还在于他的斗争经验。他救下齐大柱,镇住镇抚司朱七,降住郑、何等严党,搞臭赵贞吉,无不是靠着对《大明律》的熟悉和灵活运用。他能把淳安胥吏管得服服帖帖,能把赵贞吉搞到无可奈何,追问胡宗宪到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他对明代官场恶习有深刻认知,是因为他对人性有深刻了解,是因为他对为官有“知行合一”的认知。看剧过程中,每每感叹:一个前半辈子只当过教谕的举人,何以一出场就能掀起大浪。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读书明道。读经正心术,读史长谋略。

【未完待续】
- 本文标题:大明王朝1566-札记1
- 创建时间:2023-07-04 14:48:57
- 本文链接:2023/07/04/大明王朝1566-札记 1/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